孙瑞哲:做好供给侧改革加减法 驱动纺织业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1-11
如何转化外部政策压力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如何在共享经济中把握发展机遇?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纺织行业各方集中关注的话题,也是大家渴望得到答案的问题。
“纺织企业要积极探寻纺织产品创新基因,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方向,寻求时尚语境下,企业产品开发、科技创新的途径。”7月6日,在“2016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石狮峰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创新能否成为纺织行业的习惯性动作,关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之成败。
经济+政策创新发展已具备现实基础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工业经济的支撑性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孙瑞哲指出,庞大的产业规模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数据显示,2011-2015年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5.1%,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1.5%,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工业系统中均处于较好水平。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6.6%,占世界的比重由2010年的34.3%增长到2014年的37.4%。
在孙瑞哲看来,在政策层面上,创新驱动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为重点,对纺织行业的创新实践给予了宏观的政策支持。
从行业角度来说,经济“L”型走势是行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良机,增长速度的回落显露了之前高增长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为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
孙瑞哲认为,我国纺织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完备的产业配套使得创新有来源、推广有去处,价值链上一个环节的创新可以在另一个环节得到应用转化。“通过融‘智’(智能制造)、融‘资’(资本市场)、融‘创’(文化创意),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能够激发创新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产业关联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顺势而为开展行业创新要权衡好四个关系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纺织业拥有丰富的创新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准确判断突破方向,也需要根据市场与企业的状况,权衡利弊得失。对于当前纺织业的创新发展,孙瑞哲强调要权衡好朴素创新与品质革命、开放共享与产权保护、人工智能与人工管理、围墙花园与生态丛林四个方面的关系。
立足社会责任、选择朴素创新,还是面向消费升级、开展品质革命,对于需求端和供应端而言,成本永远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对此,孙瑞哲建议,企业应该关注产品与关注体验并重、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下沉、二八经济与长尾经济共存等需求端的变化并做好权衡。
目前,D2C、C2B、分享经济、网红经济等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尝试不断涌现,分享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潮流。
在孙瑞哲看来,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而开放共享与产权保护也是相辅相成的。“行业发展分享经济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化解过剩产能;有助于专注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行业分工;有助于汇聚融合资源创意,提升创新能力;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推动绿色环保,但开放共享特别是创意设计的共享也对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挑战。”
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正日渐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在需要背景知识和文化品味的关键领域中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也日益成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在以文化创意为重要特征的纺织服装产业,创新依靠更多的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管理,这个关系需要权衡。”
除此之外,孙瑞哲表示,以“网红经济”为代表的围墙花园专业性与针对性强,而内容不够丰富,企业创新是打造围墙花园还是构筑生态丛林需要权衡。
对此,他建议,首先要以人才驱动创新,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倡导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其次要完善创新体系,构建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和应用协作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协同性研发、分布式生产、精细化加工、柔性化制造的行业智能生产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与产业化、实现创新成果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标准体系等四大体系;再次,要把握创新关键,重点要突破智能制造、纺织材料和绿色制造三大领域。
“我们需要把握好供给侧改革中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相信‘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必将大作可为”,孙瑞哲说。
下一页
相关新闻